

你不知道的PM2.5–沉默的殺手
PM2.5是什麼?
PM代表的是懸浮微粒(Particulate Matter)的縮寫,2.5則是表示微粒的粒徑,單位是微米(µm),因此PM2.5就是粒徑小於2.5 µm的懸浮微粒。
但光是這個說明,應該還是很難想像PM2.5到底有多小吧?讓我們舉一些大家日常生活中會覺得細小的事物來做個對照吧!海灘的細沙直徑約為90µm,是PM2.5的36倍大,人類頭髮的直徑約為50–70 µm,是PM2.5的20–28倍大。所以PM2.5是真的非常小的粒子喔!它會對人體影響這麼大,也跟它的粒徑有關。如果是大一點的粒子,人體呼吸道的粘膜跟纖毛通常可以阻絕、排除,但這麼小的粒子,你的呼吸系統就真得很難守備了。
但光是這個說明,應該還是很難想像PM2.5到底有多小吧?讓我們舉一些大家日常生活中會覺得細小的事物來做個對照吧!海灘的細沙直徑約為90µm,是PM2.5的36倍大,人類頭髮的直徑約為50–70 µm,是PM2.5的20–28倍大。所以PM2.5是真的非常小的粒子喔!它會對人體影響這麼大,也跟它的粒徑有關。如果是大一點的粒子,人體呼吸道的粘膜跟纖毛通常可以阻絕、排除,但這麼小的粒子,你的呼吸系統就真得很難守備了。
PM2.5會對健康產生哪些不良影響?
世界衛生組織(WHO)指出,超過90%的全球人口正呼吸高濃度的污染物質,每年約有700萬人因為暴露在懸浮微粒空污中而生病以致死亡。
內的研究亦指出,台灣每年約有6,000至8,000人,因空污喪命,中風、缺血性心臟病、肺癌及肺阻塞等四大慢性病的死亡,都與PM2.5有關。
舉例來說,成年人暴露PM2.5可能因懸浮微粒引起的發炎反應導致心血管疾病,也可能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,成年女性則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死亡的風險。
PM2.5對年長者產生的影響,同樣與引發體內發炎反應有關,發炎反應可能造成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,也就是俗稱的三高,而發炎反應加上三高,會促使粥狀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。
孕婦在懷孕期間暴露PM2.5除了可能增加流產風險以外,暴露濃度每增加 10µg/m3時,胎兒更可能出現生長遲滯、小於妊娠年齡、低出生體重(<2500g)等問題,而低出生體重的孩童在幼年早期(0-9歲)出現氣喘症狀的機會,也因暴露PM2.5而增加。
PM2.5對於兒童可能會造成刺激黏膜分泌、誘發氣喘問題,影響肺功能, 甚至可能引發肺癌,易導致過敏性結膜炎,使眼睛發紅、乾、癢、畏光, 也有可能影響到孩子記憶力、注意力等認知發展。
如果是本身已罹患第一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呼吸道疾病的患者,或是屬於老人、孩童、肥胖者都是更容易受到空氣污染影響的族群,受到的健康影響,是比一般民眾更嚴重的。
內的研究亦指出,台灣每年約有6,000至8,000人,因空污喪命,中風、缺血性心臟病、肺癌及肺阻塞等四大慢性病的死亡,都與PM2.5有關。
舉例來說,成年人暴露PM2.5可能因懸浮微粒引起的發炎反應導致心血管疾病,也可能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,成年女性則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死亡的風險。
PM2.5對年長者產生的影響,同樣與引發體內發炎反應有關,發炎反應可能造成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,也就是俗稱的三高,而發炎反應加上三高,會促使粥狀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。
孕婦在懷孕期間暴露PM2.5除了可能增加流產風險以外,暴露濃度每增加 10µg/m3時,胎兒更可能出現生長遲滯、小於妊娠年齡、低出生體重(<2500g)等問題,而低出生體重的孩童在幼年早期(0-9歲)出現氣喘症狀的機會,也因暴露PM2.5而增加。
PM2.5對於兒童可能會造成刺激黏膜分泌、誘發氣喘問題,影響肺功能, 甚至可能引發肺癌,易導致過敏性結膜炎,使眼睛發紅、乾、癢、畏光, 也有可能影響到孩子記憶力、注意力等認知發展。
如果是本身已罹患第一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呼吸道疾病的患者,或是屬於老人、孩童、肥胖者都是更容易受到空氣污染影響的族群,受到的健康影響,是比一般民眾更嚴重的。
PM2.5的問題嚴重又危險,我們到底該怎麼辦?
如果可以自保的話,專家們當然不會反對,但因為PM2.5真的太難防護了!就算花了大量的心力與資源想辦法自我防護,效果還是很有限,惟有降低排放,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。
要做到降低排放,有賴政府訂定相關的環保政策,以及民眾的配合,雖然政府已經有所行動,但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公民,除了配合減排政策之外,我們更要發揮公民的角色,持續監督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相關決策。
要做到降低排放,有賴政府訂定相關的環保政策,以及民眾的配合,雖然政府已經有所行動,但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公民,除了配合減排政策之外,我們更要發揮公民的角色,持續監督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相關決策。
在空氣品質從源頭改善前,你可以透過以下6大原則來自我保護:
- 出門記得攜帶口罩。
- 不讓PM2.5進家門,交通尖峰時關閉門窗。
- 避免在家製造PM2.5,揚塵、燃燒就會有PM2.5,例如室內燃香就該避免。
- 盡可能排出家中的PM2.5,使用空氣清淨機與排氣扇(但實際可清除的程度有待評估)。
- 外出前查詢當地空氣品質,並根據查詢結果決定活動強度。
- 避免在交通繁忙的道路旁運動,運動時較大的呼吸量反而會讓你吸進更多的PM2.5。